现在时代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力量的强大就不用小编多说,相信大家也能体会到,吃但是品牌竞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等待的过程很煎熬,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品牌营销的新战略吧!
2005年3月,IBM大中华区企业传播部总监周忆在新加坡参加会议,在离开酒店去机场的路上,她例行公事地打开电脑收邮件。在一片红色中,一个邮件的标题引起了她的注意:“Excited:BIGIdeaaboutIBMersValue!!”。邮件是负责大中华区内部沟通的经理郭韬发过来的,发信的时间是凌晨6点。原来她不小心睡前喝了酒店免费提供的“下午茶”,结果一夜没有合眼,辗转反侧中突然有了要做一本集合大中华区员工价值观随笔集的想法。
周忆立刻被感染了,马上回了一封同样热情洋溢的邮件,肯定她的想法,同时也把书的定位和编辑思想确定下来:这本书必须是亲切而生动的;必须是IBM人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它让IBM人的价值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让每一个读到它的IBM人都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现在,周忆坐在我的面前,手里拿着这本书—《品味蓝色》—一本没有公开出版、只在IBM的员工以及客户当中流传的书,里面汇集了40位IBM员工写的随笔。当我们带着“IBM在后PC时代如何打造品牌”的疑问来采访她时,她谈到了这本书。这时,之前略显疲惫的她马上恢复了神采—员工们对这本书真是“好评如潮”,还没印刷出来之前,他们就在网上迫不及待地看了电子版,反响之热烈完全出乎预料。
可是,这本书与IBM在后PC时代的品牌塑造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边听着周忆谈品牌管理,一边随手翻着这本书,一边品味着IBM像大海一样深邃的品牌内涵。剥离PC业务—揭去蓝色品牌上的一层纱
2004年年底IBM正式宣布剥离PC业务,这对IBM的品牌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际上收购案刚刚宣布,在中国质疑的声音就出来了:IBM依靠PC向个人消费者传播品牌,从而获得了非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现在PC没有了,IBM的品牌将会“空壳化”。
周忆说,在欧美软件和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剥离PC业务对于品牌的影响毋庸质疑是很正面的。从已经非常微利的PC工业中脱身出来,向高端转型,这正是投资者希望IBM做的事情。
而在中国,情况要复杂一点—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以硬件为主的市场,尤其PC这个领域近年来发展很快,所以造成人们对IBM品牌的认识有一点偏差,似乎认为:IBM就等于PC。在这种情况下,周忆说,和联想的合作其实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是IBM重新在中国塑造品牌的绝好机会。剥离PC业务就好像把蒙在IBM蓝色品牌上面的一层纱揭去了,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原来除了PC,IBM还有这样丰富的品牌内涵—其品牌内涵远远不仅仅是PC,甚至也不局限于IT行业,而是像蔚蓝的大海一样广阔。
创新似“水”—新的“接触点”
然而,毕竟在剥离PC业务后,IBM似乎失去了和最广大的个人消费者的联系,怎样让IBM品牌在锁定企业客户的同时还能够传播到最广大的人群中呢?
周忆说,IBM品牌有新的“接触点”,而且比PC更为广泛,那就是“创新”。近3年来IBM每年都在大力谈创新,而且每年谈的东西都比前一年更加深入。第一年提出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发明;第二年提出了创新是技术加业务洞察力加社会的创新三角形;到了今年这个三角形又丰富成了梅花形—IBM提出了创新的六个层面:“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以及“政策与社会创新”。而且今年IBM非常明确地宣称:“2006年的IBM,将不再是‘计算机公司’或‘服务公司’,甚至不再是‘IT公司’。在IBM的历史上,现在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称作是‘创新公司’。我们是创新伙伴。”
创新不独是企业的需要,大至一个社会,小到个人,都需要创新。凭借“创新”的理念IBM品牌可以到达比PC远远广泛的层面。比如,IBM为什么要把社会的层面加入到创新的含义当中呢?而且讲社会创新的时候都是谈和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交通、能源、环境、教育、未来企业的定位是什么,21世纪的知识工人如何去管理等。周忆说,如果仔细去解读这些含义会发现里面是独具匠心的。
所以她说,如果要问后PC时代IBM的品牌承诺是什么?答案是很明确的:创新者的创新。不论是社会、企业、机构或者个人,只要你有创新的愿望,IBM凭借自己对创新的实践和理解,就能够帮你变成一个更好的创新者。
回到周忆手中的这本书,周忆在书中写到,在编纂这本书的过程中,水给了她们灵感。“水!在中国的哲学中,水至弱亦无坚不摧;水至清而包罗万象;水无形却化身万千。这恰好可以很好地演绎出IBM的企业特性与员工特点。”
实际上创新不就像水一样吗?在IBM品牌由“硬”变“软”的过程中,创新正像水一样虽“无形”却“化身万千”、“包罗万象”,使得IBM品牌深入到最广大的人群的头脑中。